好好学习,天天向上,SAPBUY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读后感 > 内容页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2021-10-31 00:00:00读后感访问手机版0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选15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一):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_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可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可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并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可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可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可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佛学家、比较文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同时也是散文家。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并著有很多专著。(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如今已是97岁高龄了)是我崇拜和敬仰的我国当代学界泰斗。这位智者的思想火花,给我启迪、震撼。读之使人明智。他的语言朴实而不失睿智,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在简便的氛围里得到精神的提升和心灵的愉悦。如同一个和蔼的邻家老人娓娓道来,犹如促膝谈心,感觉是那麽亲切。道理中蕴藏着极为精辟的见解,有拨云见日、顿开茅塞之功。读后使我收益非浅。让我爱不释手。并对人生、人性方感大彻大悟。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老先生语:“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不依靠外力的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以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等概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稳定是第一位的,必须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除了法律、行政手段的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以外,道德是社会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和调节手段。”道德是需要积累并付诸于行动的。由此可见一个不讲道德的人,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能够预见的。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季老先生语:“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我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我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自我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研究自我生存不研究别人生存,这就是恶”。在我的视野里,一些人戴着虚伪的面具,一面为自我涂金抹光,一面做着并不那末道德的事情,为了自我的生存、发展,更为了报复他人,发泄私愤,一次次无视别人的尊严,践踏他人的人格。这种不择手段的卑劣行为,难道不就是恶吗?可谓十分恶劣。这些人的所做所为,无非是私心、私欲过度膨胀在做崇,唯有消灭私心,才是解之之方。让我们都来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为自我的座右铭。

  季老先生语:“什麽又叫做”坏人”呢?记得鲁迅曾说过,干损人利己的事还能够理解,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千万干不得。我此刻利用鲁迅的话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于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根据我的观察,坏人是不会变好的。这有点像形而上学了。可是,我却没办法。天下哪里会有不变的事物呢?哪里会有不变的人呢?我观察的几个“坏人”偏偏不变……”我的感受与季老的感受是如此惊人相似。几年来有个人始终在跟我们过不去,说她是坏人她肯定不承任,但她的“兴风作浪”引出的是是非非,搅的众人不得安宁。带来的恶劣影响,是用几句话难以形容的。我真期望此人有所醒悟,人生苦短,远离仇恨和卑鄙、抛开那些过分的妒嫉和私欲,其实做好人并不难,何必继续作“恶”;还为其找出种种堂而皇之的理由。我真期望有一天她能够番然醒悟,做一个真正讲道德、讲礼仪的人。

  季老先生语:“蒙田在一篇名叫《论自命不凡》的随笔中写到:对荣誉的另一种追求,是我们对自我的长处评价过高。这是我们对自我怀有本能的爱,这种爱使我们把自我看得和我们的实际情景完全不一样。我决不反对一个人对自我本能的爱。应当把这种爱引向正确的方向。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天才”,引向傲慢,则会损己而不利人。”是啊,一些人自命天才,唯我独尊。无知和狂妄紧紧连在一齐。有的竟成了“害群之马”。

  季老先生语:“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的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坚持平衡,情绪始终坚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季老从青年到老年就是以这样的平和心态、博大的胸襟,做人做事的。老人的虚怀若谷、谦虚做人的思想境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季老先生语:“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老的这句“不完满才是人生”是一个平凡的真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不可能再重复一次的,人生都有或多或少的缺憾和遗憾,但经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是能够把遗憾降低到最低限度。只要以一种豁达、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才能把握好自我的心境。也仅有真诚待人、诚挚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在生活里得到完美的东西。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资料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成长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季羡林谈人生问题的短文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该书融合了季羡林先生在不一样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资料侧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导当年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完美的人生梦想。全书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将季羡林对人生的感悟、理解与智慧箴言集于一书。在书中,季羡林以自我亲历过的事情、感受过的情愫,高度概括与浓缩了90余年漫长的人生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和人生感悟。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我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我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我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就应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感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就应认识和实现自我人生的好处和价值,这个好处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给了每个人不一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个人的经历是一个个句点,把点连成线便成了走过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应在线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先生走过的人生道路无疑是曲折的,这无数条曲线迂回蜿蜒,爬满了老人往昔光泽红润的脸。饱经沧桑的他告诉我们:“不完满才是人生。”先生对世人的洞察又是透彻而一针见血的:“根据我个人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好处,二无价值。”先生对人性的考量是批判性的,往往具有颠覆好处:“我此刻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先生对于世事的剖析是充满睿智的,同时又有一种无奈感:“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个性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世事就是如此,人生充满滑稽,如果我是你,又将如何,又能如何先生是孤独的思考者。虽然他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可是,在他内心,却渴望与知己举杯邀明月,共谱人生曲:“我不谬托自我是锡予先生的知己,我只能说锡予先生是我的知己。”由此,我们并没有读到舍我其谁,鹤立鸡群。但却读到了相得益彰,另辟蹊径。

  先生对于文学的论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如他自我的文风:沉稳、大气、厚重、凝练。我们此刻所看到的许多文学作品常常以“丰乳肥臀”来作为噱头,令人心生厌恶。但它们的作者必须不是大师级的文坛巨匠。大师并不是不能有所突破,思想前卫,但却绝非油滑、轻浮、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他的思想必然成熟,他的观点必然深刻。先生的文学观点几经雕琢,虽然不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可是却难得的温婉大气、圆融平和。“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在这三爱的基础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意于人,无愧于己。”

  我们夸奖一个人聪明,表示我们对他赞赏甚至羡慕;我们褒扬一个人智慧,却表达我们对他尊敬乃至折服。聪明先天而成,而智慧却能够后天培养。多观察,练就一双洞察世事的火眼金睛;勤思考,成就一付包容万象的宽广胸襟。在时光的历炼中能够构成自我的思想,这无疑就是智慧的。生命在于运动,身体的运动强健了我们的体格,而头脑的运动则增加了我们的智慧。生命需要沉思,外部环境是喧哗的,处世是艰难的,我们更需要一颗平静祥和的内心,以我们的智慧去迎接漫漫人生路。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四):

  《季羡林谈人生》收录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关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从1995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一向到2015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时光。当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读完这薄薄的一册,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讲述过往人生的种.种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书一百八十多页,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页,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人生而写,只是角度不一样,每一个议题信手拈来,文章思路却很严谨,大多是从报纸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炼出议题,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论述,最终得出自我的看法,因为文章随手而写,所以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样华丽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与我的看法一致,读来都有一种与友人进行过一次促膝长谈的感觉,如沐春风。

  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论压力》,就我吃了二十几年白饭所获知的粗浅认识而言,以论某某为题往往需要洋洋洒洒几十页才敢写的起,季先生以区区两页纸结束确让我讶异,可是想想两页纸写完有何不可,大概没有哪本书上说以论某某为题是要怎样怎样写的,个人自由嘛,自我还是把思维框在没用的框框里,没有出来。

  压力,人皆有之。大学时以前学过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个级别的需求,最低级别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级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发展需求、被认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压力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人类的生存时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生存存在着压力,现代社会,人一生下来,便要应对着来自于疾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威胁,生存也是存在压力的,不夸张地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是简单地活下来就存在压力,那么人类的其他需求岂不更加存在压力但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未因为压力而灭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为什么季老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正是因为有压力,人类才会产生解决压力的动力,压力不断,动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压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与提高。

  就个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时期、不一样条件下,对于压力的解读不一样。当视压力为洪水时,压力便会冲垮人生的壁垒,淹没你,并且让你没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机会;当视压力为自我人生的陪练时,压力便会成为人生台阶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帮你走向更完美的未来。

  我很喜欢季老写的最终一段话:“压力如何排除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仅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地来源于自身,自我能有所作为,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作为一名步入社会三年的成年人,生存问题已经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压力,可是生活不仅仅仅是为了生存,发展、提高,创造财富都是我生活应有的题中之义。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_,发展谈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虽然透过司法考试,但相对于其他经历过四年法律本科系统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础素质及法律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点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脸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场合很容易紧张,语无伦次。如何做好自我的本分,胜任检察公诉工作,是我发展首先应对的压力。我该怎样办季老的话让我有所感触。

  这次院里组织的比武集中体现了我的不足,三个环节都没有做好:审查报告,定性分析部分对罪与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汇报,详略不当;案件辩论,过于紧张,大脑空白。[由Www.SapBuy.Com整理]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对这次比武的解读出现错误。我惧怕这次比武,因为没有什么经验,担心失败,越担心反而越容易失败。实际上,比武不是看谁第一,谁倒数第一,而是透过比武,能看到跟别人的差距,取长补短,确定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次比武对我而言,成败事小,收获事大。与之相关的深层次原因是我脸皮太薄,太看重成败,因为太看重结果,而忘记自我就应走的路,应尽的力。

  季老说: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压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对于比武结果的担忧。不担忧结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长补短。如此,参加比武时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过后,细细想来,我从中可取的教训也是可观的。审查报告中,应当将所有关于案件定性的疑问都写进去,以此作为作为上庭辩论的依据,汇报案件时,案情应当详略得当,定性应抓住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涉及到所有构成要件

  明年我也许就要独立办案了,而我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可是我会秉承季老的观点,不嘀咕,有所作为。还好,我还有时光,针对自我的问题,我还能够补足。我就应感激这次比武,它让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与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岖不平,有失败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悦有悲伤,有一位和蔼的老者在身边提点教导便会少走弯路,走得也不会太苦闷。《季羡林谈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经验教导给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义,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时光来细细体会,慢慢琢磨。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五):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_”。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那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梦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用心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持续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光,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好处,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思考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明白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向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向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职责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好处也就找到了。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六):

  2006年正值当代中国大学者季羡林先生九五华诞,坊间先生著作颇多,季羡林研究所编选的《季羡林谈人生》(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是其中的一本佳作。

  季羡林先生一生颇为不凡。6岁告别父母家乡到济南求学,之后竟同时被北大、清华录取;1936年,先生负岌西游,之身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撇妻舍子”,十年寒窗,得梵语、吐火罗语和印度学等真传;归国之后,在胡适、陈寅恪、汤用彤诸先生关照下,创立东方语系,垂60年至今,能够说,没有先生,就没有今日的北大东语系。新中国初期,先生不免时俗,成了“社会活动家”,大大小小的会议让他学术事业分身乏术;文革十年,先生被打倒,赶入牛棚,世界级学者竟去放猪、收发报纸,然而七卷八本的巨著《罗摩衍那》竟奇迹般地翻译出来;新时期到来,先生“研究、翻译与创作并举”(《研究、翻译与创作并举》),80高龄出版了80万字《糖史》,并散文佳作迭出,俨然“学者散文”风度,或云“老生代散文”代表;而今,先生“何止于米,相期以茶”,301病房之内犹自笔耕不辍。这一生,敢不称为惊天地、泣鬼神!如此丰富、复杂、宽广(“绕地球数圈”——先生语)的人生,堪比传奇,方使先生成为20世纪中国学人的缩影、当代学者的楷模,也使先生散文题材丰盈、根柢深厚。

  书中所选散文凡53篇,皆属“小制作”,但却都是大手笔,这是基于旷达、豁然的人生底色。试看《世态炎凉》,题名似乎属人人皆知的道理,但看到先生文字,却别有一番滋味。昔日毕恭毕敬的同事朋友,相逢之时却都视若路人。而一天先生的孙子高烧四十度,需要送往校医院急诊。一位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胆似的,帮我这个已经步履蹒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车”。于是,“我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如吸甘露,如饮醍醐”。乍一看来,似乎言过其实,用语过重,也许仅有从十分岁月走过的人才会有这种切肤之感。先生对待那些帮忙自我,哪怕是举手之劳的朋友,都能念念不忘;对待以往不公正对待自我,甚至举手打他的人,也没有怀恨在心。因为,“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字里行间,我们不仅仅感受到了老学者的清醒透彻,更感受到了人类宽容的伟大。

  又如《九十诉怀》:“我已经死过一次,多活一天都是赚的,到此刻已经三十多年了,我真赚了个满堂满贯,真成为一个特殊的大富翁了。”如此超然物我,参透死生,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大境界。而笑看当日鬼门关口,笑看今日衰老之躯,悲凉中透着幽默,幽默后隐藏着超拔。老学者用学术来丈量生命,显得可爱、可敬。

  曾有记者记载,季羡林对前来看望的温家宝总理说:“有个问题我研究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其实,早在90年代,先生散文中就提到过这一话题。2001年的《漫谈伦理道德》中又有所发挥:“这三个关系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可见,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先生是有着长久思考的。而他格外强调人内部思想与感情的和谐,则是源自一个经受二战硝烟、文革动荡的心灵最深沉的痛。他格外强调儒家伦理中的“修身”,也是承继先师陈寅恪先生对于《白虎通》中三纲、六纪为中国文化精神所寄的遗训,绝非附庸时论。

  先生的文字真挚、质朴,洗尽铅华。他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书中所选篇什,《二月兰》、《怀念西府海棠》、《幽径杯具》、《神奇的丝瓜》等等,均属真情实感跃然纸上的好文章。《二月兰》中写到每当二月兰花开,家中老祖便拿着小铲到花旁青草中挖荠菜,而先生喜爱的两只小猫——虎子和咪咪则匿身花间,“一黑一百,在紫色中格外显眼”。之后,老祖、爱女均已逝去,小猫也遁离人间,老人格外心酸,仅有二月兰陪他做伴。“回忆这些往事,如云如烟,原先是近在眼前,如今却如蓬莱仙山,可望而不可即了”。对二月兰花丛的描述和生离死别的人生惨淡相提并论,情景交融,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文学魅力。

  先生的文字尚求平淡,劲道吃在字里。看似简易,颇耐咀嚼,有些文字以臻老到、已入化境。譬如:“然而曾几何时,知命之年,倏尔而逝;而顺之年,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在古稀之年也没能让我有古稀的感觉。物换星移,岁月流逝,我却懵懵然,木木然,没有一点感觉……被人称呼,从‘老季’变成了‘季老’,最初觉得有点刺耳。此外则一切平平常常,平平常常。”(《迎新怀旧》)这样的语句毫不卖弄,句句平实可感。细细品来,顺耳耐读,其间韵律可协,节奏自然。思之念之,这种良好的语感是在70年的创作实践中千锤百炼而来,怎不炉火纯青?作为读者,我们是多么愿意欣赏这样的文字呢!

  在汉语出版物呈几何数字增长的今日,我们看到了太多千篇一律、循规蹈矩的文章,汉语自身的情趣、变化和潜能被消蚀在铺天盖地的文字垃圾中。季羡林散文的存在,不啻为一杯清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许此类散文必定不能成为当代汉语散文发展的方向,可是相信这样的文字定会历久弥香,不求畅销,只求“长销”,永久博得读者的喜爱。要不然,对于中国当代散文而言,才是“永久的悔”。我们不由得由衷期待“北大一盏灯”在301医院的异常病房里能燃得更长、更长……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七):

  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此刻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情绪,为了完成暑假读书笔记。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尘埃从“谦虚”: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著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_”。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那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梦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用心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持续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光,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好处,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思考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明白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向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向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职责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好处也就找到了。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八):

  书不厚,很快就读完了。久闻季老的大名,以前却很少有机会拜读季老的文字,对他也不太了解。读了这本书,有了切身的感受。

  他是一个十分趣味的老人。性格坚强,个性鲜明,有很强的自我做人的原则。他是1911年生的,和我外公同岁。他们那个年代人的特点就是古文底子十分好。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还颇有古代文人之风。说话风趣幽默,经常拿自我开玩笑,是位开朗的老人。

  这些文章基本都是季老80岁以后写的一些人生感悟的随笔,发表在各种报章杂志上,也有些他给别人写的序言。80岁,在很多人看来都很老了,应当是安度晚年的时候。他还迎来了自我的学术生涯的第二春。天天泡在北大图书馆里查资料,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糖史》,还翻译了吐火罗语的《弥勒会见记》。常年的坚持思考,研究和写作,也许就是他长寿的原因。

  这些人生感悟里,季老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应对老年和死亡。人到了八十以后,肯定难免要思考如何应对死亡的问题。一方面,季老显得很潇洒。他常说自我在文革里就想自杀了,是死过一次的人,从那以后的生命都是白捡的,所以并不怕死。

  他研究了中国诗词歌赋里面的三种死亡观,一种是害怕,最著名的是江淹的《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另一种是逃避,竹林七贤里面的刘伶,经常带着一壶酒,让人抱着铲子跟着他,说,“死便埋我”。第三种是季老最喜欢也最推崇的陶渊明的顺其自然。他把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作为自我的座右铭。

  虽然季老无数次的这么说,但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出来他对生仍然有种深切的渴望,并没有他自我说的那么超脱。他经常地思考死亡的问题,反复的谈自我的死亡观,对古代著名文人的死亡观进行研究,这些都很能看出他的心态。也正是如此,我觉得他活得很真实,不虚伪。他就是一个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对死亡也充满了恐惧和担心。

  可能是年纪大了的缘故,所以这些文章里经常重复讲一个思想。除了谈老年,谈死亡,他谈得比较多的是为人处事,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思想的关系。

  我觉得季老到了老年还很与时俱进。很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他十分关注环境保护的问题,坦言这是21世纪最大的问题。他感觉西方文化提倡征服自然,这就和环境尖锐对立。要在21世界解决环境问题,季老认为要用东方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人与自然到达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

  在这方面,季老还是很敏锐的。但天人合一毕竟太抽象了。如何把这种理念跟现实生活,和此刻的现代化(西方化)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找到一条可操作的实用的道路,季老没有说。这可能也超出他的学术范畴了。

  季老这么多文章里,我认为《八十抒怀》写得最好。充分表现了他向往简约朴素的生活和不懈地追求学术的更高境界的人生观。文字朴实而优美。一开始就写八十岁生日早上起来,本来很担心,不明白八十了会怎样样,但看了看自我,再看看家里周围的环境,一切都很平常,没有什么变化。才发现八十岁也没什么可害怕的。

  这跟我自我过三十岁生日的感受完全一样。29岁的最终一天,我十分忐忑不安,明天就要进入三十岁了。不明白会怎样样。可三十岁那天一睁眼,也没觉得有什么异样。人生本来就是渐变而不是突变的过程。无论是三十,还是八十,九十,都是我们一生中平常的一天。这种平常心是最好的心态。

  季老之后还写了篇《九十抒怀》,也十分真实。那里面写了社会对他过度的需求。将他一匹垂老的瘦马,当作日产千磅的大奶牛来挤。他感觉身心都十分疲惫。能够想象,他名声在外,很多单位和个人都想攀附他的名气来在社会中求提高。这样对待他这样一个老人,真是太残忍了。

  看来季老的文章,感觉自我的古文修养实在太欠缺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缺陷。不了解中国古代的诗词和文章,就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能感到季老和所有传统文人一样,都过着一种诗意的生活。如果随时随地能够把自我生活写成诗歌,那么生活也就诗化了。在世间诗意的栖息,这是何等高雅的生存状态!我可望而不可及。期望以后有机会多读古诗词,还能迈进这样的生活。

  刚看完书不久,就听到消息说季老去世了。十分震惊,也很难过。我外公是去年走的,98岁。季老今年也是98岁。他和我外公同年生,同样经历九十八个寒暑,又同样的离开了。而我在他去世之前,这么巧就正好看到了他的这本书。感觉上和季老冥冥中有些缘分。所幸的是,在电视里看到,他走之前一天还精神矍铄的给全国中小学生提了,爱国,孝亲,尊师,助友,八个字。相信他老人家走的时候必须很安详,充满平安喜乐,没有痛苦。

  仅以此文祭奠季羡林大师,期望他如愿回归造化,与天地合一。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九):

  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不是很长,总共可是180多页,用了不到两个晚上就读完了,老公都说我读得快了。读过这本书,我对国学大师,当代学界泰斗季羡林的思想观点有了一些了解,也对季羡林本人认识更多了。此前明白季羡林还是在去年7月他去世时,在新闻上了解到的,还有就是开心辞典的“开心学国学”活动让我明白了这位大师。《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收录了他对于人生,对于道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物的态度的小文章。这些文章多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期间所作,也即季老在八九十岁写的文章,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识确实有更深的一个层次。让我异常难忘的是季老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的组成部份,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好这个环,推动历史向前提高,我觉得这个人生的意义很有高度,很深刻。

  另外,在多篇文章中,季老都提到了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修养的关系。每次都异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认为在当前这个关系的处理是最重要的一个,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他们所崇尚的“征服自然”确实让人类的生活提高了不少,然而此刻凸现的环境污染、物种减少、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等等问题,都警示着人类不能再与大自然为敌,对立地去发展了,应当是弘扬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时候了。季老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此点,说明了他对人类发展的担忧,是深刻的、长远的、应当引起重视的。

  此刻有“季羡林研究所”这么一个机构,专门做对季羡林作品及其本人的研究,我想既然有必要设立这样的机构,说明应当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从这位大师身上学习,以后能够再读读相关书籍,能够使自我的思想也更为深刻和长远。读罢此书,我还绕有兴致地又查了一下与季羡林相关的资料,其中,他与小学文化的妻子相守一世情很是让人感动。在那里就不再多说啦。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望九之年的季老,总结他八十多个春秋的人生经历,开篇三节大谈人生,人生的内涵、意义。品读这本书,了解到了季老近九十年的生活体味,感悟到了他对自我人生旅途的总结。

  关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季老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是的,职责感,对于人类前进、时代提高的历史职责感,每个人都应当拥有。这决不是在高喊口号,这是大智大慧的耄耋老人对后辈的谆谆教诲。我们所有人都应当谨记在心。

  对于人生,他还提出:“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另一个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进取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坚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我们内心的芜杂、浅薄。

  我们应当做的就是经过进取努力,把握有限人生,奋勇向前,勇于挑战,活出精彩人生,展现最完美的自我。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一):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我的知识异常是智慧太单薄了,并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期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我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我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我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当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感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当认识和实现自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二):

  这本书是由季老的随笔散文整理汇编而成,每一篇文字都在探讨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汇总在一齐,就能够相比较较全面地了解季老对待人生的哲学和态度。当然,季老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宝贵而丰富的,可这本书却编得让人不敢恭维,实在是有太多重复的东西了,看到后面,有些篇章感觉有凑数之嫌。话虽如此,编排的失误依然挡不住季老的光辉,此书还是十分值得一读的。可是大可不必像我这样买书来读,网上有很多地方都能够读到此书。

  要说感想的话,个人认为书中有两个话题异常值得谈一谈,一个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老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职责。窃以为季老说的这个传承应当包括生命的传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环境的传承等所有这些需要或者是应当传承的东西。这个观念跟南师(南怀瑾)经常在自我书中提到的颇为互通,可是南师喜欢引用宋代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历史职责感是十分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在我国很多知识分子身上都有体现,它是中华民族的.特产,在民间也有很多体现,譬如中国人重祖先就是一种“承上”。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华夏民族的礼貌历程才得以一枝独秀地延续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礼貌以往辉煌一时,却无法延续。写到这,我想起了以前有一个人曾跟我说过的话:“我此刻车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还有什么好奋斗的啊”,相比之下,他的人生价值是否有点太少了呢?

  关于安身立命的问题,季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个人的思想感情之矛盾与平衡的问题。对于人与自然的问题,季老一向都是忧心忡忡,他看到现今环境污染严重、臭氧层空洞、物种灭绝、淡水短缺、温室效应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等问题,反复强调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出路,不要老学习西方的“征服自然”,还引用恩格斯的话“人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或胜利,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我想这些大家都有体会,能够自行确定。对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季老只谈了对待好人的二字箴言“真”、“忍”,这两点我认为不必细说,大家自我玩味下会更有感触,那么如何对待坏人呢?又如何区别人之好坏呢?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第三个是个人的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这点其实是季老在书中谈得最多的,因为说白了,也就是如何自处的问题,书中探讨的关于命运、福祸、礼仪、道德等等诸方面的问题,都是关于如何自处的,如果能坚持一个良好的平衡心,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最终,我写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受季老启发而来,如果觉得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就去看看季老是如何思考的吧。在这个思想混乱、价值观缺失的末法年代,能够经过向大师们学习而使思想得到一点涤荡,会是十分有助益的一件事情。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三):

  前些年,社会上对季老炒得异常热!一会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一会有人说是国宝。之后季老自我出来将四顶帽子一齐都摘掉了。说心里话,我由此异常异常地敬佩!在此刻人们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时他却视名利如粪土!如此说的人异常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几个?

  当时人们如此地关注这位老人,说白了,其实就是奔着他的大名声来的。说来,这不得不令人觉得世间很多事很可笑也很无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谈人生》这本书,可是我翻了翻,最终还是没有看。当时我觉得文字异常平实,平实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爷在对你语重心长地讲道理,我觉得文字太老,语言也不是我平时所喜欢的那种异常有活力的那种,我想,大概是因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朴实,没有华丽的装饰点缀。并且观点也很老人,像是将世间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我就不想看了,认为年轻人还得看一些冲劲足的文字!

  可是,最近季老辞世,同期辞世的还有任继愈,我和朋友一齐缅怀季老和任老时,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实的知识分子形象,从来就不张扬,晚年竟如此地受社会关注,是社会上真的认识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吗?还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明白中国还有一位任继愈!作为学者,耐得住寂寞是学者的优秀品质,而社会如此功利,又是社会的悲哀呀!

  回到家里,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书,在小区的花园木椅上静静地读,十分安静,没有人打扰,我的心也很平静,读来竟如品甘露!里面多么平实的话竟有许多让人回味的哲理。不用心去体会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为什么我以前看不进去呢?我想是因为我浮躁的缘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认真去注视,去用心交流,你不会发现他竟是一位高人!

  季老是一位高人,我以往错过了,此刻,我追寻,还不晚。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四):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仅平常人能够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异常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而《季羡林谈人生》却不一样,季羡林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话语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却又时时让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读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静静的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而完美。

  作者开篇便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仔细思索: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当然自杀除外,但人不能老处在被动和糊里糊涂之中,应当有所作为。季羡林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如何寻找自我,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许不平凡些。仅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对社会、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职责,才能像个“人样”地活出生活质量来。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作者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虚怀若谷、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要食人间烟火,都会有人情烦恼,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最重要的是采取一个怎样的生活态度。有时生活就像参禅领悟,仅有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自我的主人。在书中,先生对人生的“世态炎凉”、“走运与倒霉”、“缘分与命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做人与处事、迁就与适应、成功、毁誉、压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领悟到另一思维方式,另一种生活智慧。

  通观全书,作者讲得最多的是伦理道德,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我的“三个关系”,从更深层面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这世界不属于哪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专为人类所备。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这不禁让人想到,当前书店里、书摊上,摆满了很多的“人生指南”丛书,大谈人生奋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厚黑之术”,吸引了不少的“有志”读者,但到头来却会让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浅。而作者期望的是,每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我的职责,都应当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能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倘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平凡的人生就会增添不少的光辉。

  读完此书,深感作者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十五):

  最近仔细品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慨颇多。应对人生,我也许还真能做到从容不迫,淡泊名利。

  从小,我就习惯一种平凡,一种朴素。应对繁华,应对奢侈,我从没有什么羡慕,即使穿着太过普通,我觉得只要洁净,就能够了,从没有想过把自我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丽可人。之后,我又最终拥有了一份我十分热爱的职业,应对职业的苛求,我与伙伴们一齐切磋,一齐争鸣,一齐策划,可谓得心应手。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书品读,就觉得是在与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静,满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个年龄段,不一样阶段会遇到不一样的人生课题。大师的话题可谓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义:天资+勤奋+机遇。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仅有勤奋,自我能够牢牢把握,以之创造不凡的业绩与完美的未来。浅明的道理,即使学童也能理解。而大师自身的勤奋,更是最好的示范。

  大师谈人生,不落俗套,大处着眼,不局限于修身养性的小节。他说,人生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他异常强调,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来说,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自西方产业革命200多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热衷于‘征服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危及自身的生存。实践证明,‘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东方道德观念,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准则,中国人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义’,向西方输送东方文化的精粹,让‘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让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汉语,传播到全世界。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当然不能不注重自我的形象与价值。行为端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是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这样才上不负父母的教诲,下不愧子女的法效。于己内心坦荡荡。记得有人说过,名利于我如浮云。也有人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每读此言,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豁达,一种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对于圣贤,我们这些平凡人确乎相去甚远,但见贤思齐,不断地修身养性,实在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读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觉得,一个人真应当好好的珍重人生。

TAG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