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版本(一):
禹姓姒,名叫文命,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代贤圣的帝王,他继承了尧、舜“只为苍生不为身”的美德,虔心敬神,治理洪水,行德化民,功绩卓著,人们都说他是秉承天命而来,消除水患、救助百姓,所以被称为大禹或神禹。
当时中原地区洪水为患,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导致人民居无定所,民不聊生。舜帝了解到禹是一位有抱负并且聪敏勤恳的青年,贤名远播,于是命禹治水。禹受命之后,立即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为人十分谦虚,听到别人对他的善言相劝,常感激的下拜。他广纳善言,采用疏导的办法,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规划水道引洪水入海。禹极其虔诚的祭拜天地,仪式严肃庄重,他走步恭敬的姿态就连后人祭祀神明时也有“禹步”之说。相传他带领民工到处治水,感动了天神相帮。
黄河水神授给他河图;治理黄河、长江等大河时出现黄龙摇尾帮他疏导河道;天神赠给他玉筒、神斧、斩蛟神剑等。他用玉筒来度量天地、定江海水位;用神斧在河南洛阳凿开龙门,使河水畅通无阻;用斩蛟神剑斩了将清水搅浑、兴风作浪的恶龙,根治了水患。
禹栉风沐雨,不畏艰辛,历经十三年之久,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三过家门而不入,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泽,凿通了九条山脉,不仅仅治理了水患,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构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局面。在治水害的同时,禹还指导人们发展农业生产和水上运输,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九州统一,使天子的道德教化到达了四方荒远的边陲,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井然有序、怡然富足的宏伟景象。舜帝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治水成功。
禹治理四海之后,又辅助舜帝,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他对舜帝说:“顺从善就吉,顺从恶就凶,就象影和响顺从形体和声音一样。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恭敬的把德行放在第一位。辅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会响应拥护您。您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天的命令,上天会经常把完美的符瑞降临给您。”舜帝高兴的说:“禹啊,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用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忙我。你襟怀坦荡,从不阿谀逢迎,以自我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帮忙我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顺应天时,谨微慎行,使民风淳厚,四方归附。”舜帝令天下都学习禹的德行,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
禹为帝后,更加勤奋的为民谋福,实行善政养民,加强道德教化,诚恳的招揽有识之士,广泛的听取民众的意见。禹帝南巡时,在涂山大会天下诸侯,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禹帝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当时东南地区有九个较大的部落,称“九夷”,禹帝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诲那里的民众以德行事,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礼遇。禹帝加强祭祀活动,将弘扬美德的《韶乐》定为祭祀山川神明的主乐章,又制作乐曲《大夏》将德行发扬光大。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应对“浩浩滔天”的洪水,禹勇敢的承担起治水、安民这一伟大使命,其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禹的精神和禹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有敬天、养民、教民的民本思想;有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为政之道;有天人合一、见利思义、克己奉公的传统美德理念,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以信仰为本,道德为尊,所以敬天爱民历来为人们所推崇。
大禹治水的故事版本(二):
大禹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传说尧时期,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尧为了解除水患,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研究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可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尧只好采纳大家的提议,同意鲧去治水。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可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尧老去后,把王位禅让给了舜,舜亲自巡视治水情景。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处死在羽山。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等人前去协助。
禹领命之后,首先总结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之后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齐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所以之后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终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那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向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可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构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最终豁然屏开,构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走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走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十分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舜死后,他继任了王位。之后,大禹的儿子启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所以,后人也称大禹为夏禹。夏禹死后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那里开治水成功后的庆功大会,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大禹治水,为人民造福,永远受到炎黄子孙的称颂。
大禹治水的故事版本(三):
在远古时代,洪水泛滥,人们经常受到洪涝的侵害。在尧帝当政的时候,又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洪水灾害:大地上一片汪洋,房屋被冲塌,田地被淹没,死人成堆;人们扶老携幼,到处漂泊逃难。尧看到人民如此受苦,心里忧虑不安,就派鲧去治理洪水。鲧带领大家治水,采用挡阻的办法,哪个堤岸冲了补哪个,结果挡来挡去,这边的挡住了,那边的又冲垮了,劳民伤财了9年,一无所成。
尧以后舜做了部落的首领,他看鲧治水毫无起色,耽误了大事,就下令处死了鲧,又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深知治水的事事关重大,治不好也会丢掉身家性命。可是,眼看着洪水如此肆虐,人们苦不堪言,禹就勇敢地理解了这个重任。
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感到用堵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于是大胆地设想了一个与父亲背道而驰的治水方案——疏通河道,顺其流势,将水引走。
方案制定后,禹决定走遍天下,察清地势,探明河道,引水下流。他带领大批助手,踏遍了闹水灾的9个州,测量好地势高低,分别竖立木桩作为标记。那时,大多数地方荒无人烟,禹风餐露宿,经常冒着大风大雨,在恶劣的环境中奔走。
然后,禹根据调查得来的资料,从水灾最严重的地区开始治水。禹和大家一齐,用石斧、石刀等简陋的工具挖河修堤。他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长满了脚垫,脸也顾不得洗,经常蓬头垢面。由于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他的脚指甲都脱落了,人们看到了都感动得落泪。
为了治水,禹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之后和一个叫女娇的姑娘结婚了,婚后刚4天,他就告别新婚的妻子,忙于治水去了。
大禹治水13年,3次经过家门都没顾得上进门看一看。第一次经过家门口,他听到自我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于生产的痛苦也正在呻吟,他的助手都劝他进去看看。禹也多想进去看一眼啊,可是他有要紧的事要办,怕耽误工作,硬是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禹的儿子已经能叫爸爸了。小家伙在妈妈怀里使劲叫着爸爸,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儿挥挥手就过去了。第三次,禹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十多岁,他跑过去要把爸爸往家里拉,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叫儿子转告妈妈,等治好水后再团圆,又匆匆地离开。
13年后,禹历经千难万险,开沟修渠,最终战胜了洪水的灾害,促进了农业发展,使百姓能安居乐业。禹因为治水有功,被舜立为君位的继承人,成了夏朝的第一个君主,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夏禹或大禹。[由Www.SapBuy.Com整理]
大禹当上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仍然不贪图享乐,他不辞辛苦地到各地去巡视,为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大禹治水的故事版本(四):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本事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研究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可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提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可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景。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aoyao高摇)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之后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齐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所以之后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终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据考证,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大约在此刻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那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向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可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构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最终豁然屏开,构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先,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先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先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便自然构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走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走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十分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一样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善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大禹的儿子启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所以,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那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应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大禹治水的故事版本(五):
早在尧的时候,中原地带就经常闹水灾。常常是洪水漫天、无边无际,围绕着大山,淹没了丘陵,使老百姓叫苦连天。尧当时也向各部落首领访求过能治洪水的人。当时大家一致推荐了鲧(gǔn)。尧对鲧是不满意的,曾说:“鲧为人好违抗命令,摧残同类,是不能胜任的。”但大家说没有比鲧更适宜的人出来治理洪水了,所以尧就同意鲧去试试看。
果然,鲧去治理洪水,只明白筑坝挡水,结果经过了九个年头,洪水仍然没有消退。这时候,舜代行了尧的职务,他在外出巡视时发现鲧治水不力,就立即下令撤了鲧的职务,并将他放逐到僻远的羽山地方。鲧最终死在了那里。
舜登天子位以后,他最大的心事就是为老百姓治理好洪水。于是他打开国都四面的城门,请四方诸侯及十二州首领都来反映情景,议论天子的言行,替天子提意见和提议。他问大家:“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努力工作,治理好洪水,我就请他当辅政官‘司空’。”
众人都说禹能够胜任这个职务。
于是舜就说:“啊,不错!禹,你来治理洪水,可要恪尽职守啊!”
禹跪下向舜叩头,想将司空的职务让给后稷、契和皋陶。但舜说:“你很适宜,不要再谦让了。你此刻应当到工作岗位上去负起你的职责了!”
于是舜就让禹带着伯益、后稷做助手出发治水去了。这时候,禹与涂山氏女儿结婚刚四天。禹为人仁爱可亲、诚实忠厚,工作勤勉谨慎,手脚又灵活、敏捷。他感伤自我的父亲鲧因没有完成治水大业而受了惩罚,自我便吃苦耐劳、殚精竭虑地从事治水工作。他随身带着测量的准绳,登高山立标志,跑九州测地形,不顾暑热冬寒,不顾雨雪泥泞,日日夜夜奔走在治水工地上;他三次走过自我的家门,甚至听到自我刚出生的儿子的哭声,都不进去看一下妻子和孩子;他自我饮食、衣着节俭,住房简陋低矮,可是治水兴修水利,却愿意出大钱、花大力气。就这样,整整十三个年头,他带领众百姓开辟了九州的道路,疏通了九条大河,整治了九个大泽,开凿打通了九座大山,最终用疏导的方法治好了洪水,安定了九州,并且命令伯益教百姓在低湿的地方种稻,命令后稷教百姓种各种庄稼。于是,使五千里见方的地带成了鱼米之乡,使各方的部落都来进贡。
禹为国家建立了大功以后,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舜也经常与禹对话,共同商讨治理天下的方略。有一次,舜对禹说:“啊!大臣啊,应当是我的大腿、臂膀和耳、目,你们要帮忙我为百姓造福。如果我有什么邪僻不正当的行为,你们应当向我指出、匡正我,而不要当面恭维我,背后说我的坏话。”
禹说:“帝说得很对。做天子,最危险的就是善恶不分,听不得批评的意见。”
舜又说道:“我想发展六律、五声、八音等音乐,用以来体察政治、宣扬礼义智信,你看怎样”
于是,禹就作了名叫“九韶”的乐曲,一边用以祭祀山川神主,一边用来警喻掌权的大臣和天子。例如有一首歌曲的歌词这样唱道:天子明哲啊!大臣贤良啊!众事安定啊!又有一首唱道:天子细碎无大略啊!大臣懈弛不进取啊!这样万事就要败坏啊!
舜听了十分高兴,连连说:“是啊,是啊!以后大家要谨慎啊!”于是,就决定推荐禹作为他的继承人。
十七年后,舜在南方巡狩时,死于苍梧地方的山野间。于是,禹带领国人服丧三年。三年以后,禹为了让舜的儿子商均继承帝位,也学舜当时避让尧的儿子丹朱的办法,隐居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可是与尧死后的情景一样,当时天下的部落首领们都不去国都朝拜商均,而是去阳城朝拜禹。禹于是从阳城来到阳翟(dí)(今河南禹县)正式继位。禹接替舜以后,一方面带兵征服了南方和东方的一些部落,使中原地区的百姓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同时,由于治好了洪水,再加上炼铜技术使生产工具有了从石器到铜器的飞跃,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很快,社会物质财富也不断增多。人们除了日常生活消费之外,物资开始有了较多的剩余。于是,财富的私人占有便开始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使原本一个部落内部获取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由全部落人共同分配的原始公社制开始瓦解,社会上出现了贵族和平民的'阶级分化。还有,部落之间因战争而抓到的俘虏也不必再杀掉,而是将他们看管起来进行生产。奴隶们生产出来的粮食等除了供给他们生活食用之外,还有许多剩余。部落里的上层贵族便能够获取奴隶们创造的很多剩余产品。于是,原始公社制社会便开始向奴隶社会迈进了。
与社会体制的变化相适应,部落联盟首位王位的继承方法也开始了变化。
禹的末年,他在中原地区的权力已经相当稳固和集中了。为了显示自我的权威,他下令各部落将自我冶炼的铜贡献出来,集中铸成了九个大鼎,象征他统治着九州。禹王有了这么多的特权,他就一心想在自我百年以后将这些权力交给自我的儿子启,而不是按惯例禅让给自我的助手伯益。于是,他便在私下加紧培植启的势力。不久,禹在巡视会稽(今浙江绍兴)时去世。伯益按照惯例先行避让,不料启便乘机夺取了王位。
于是,中国历史上王位的禅让制就被废除了,从此以后,开始了家属世袭制。这也便是我国夏王朝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