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某位老人昨日去世了,是我的一位奶奶,对我自然十分的好,但听到消息后,却并无过多悲哀之意。突然发现自己有点冷血。我想一方面是因为久久不见,一种自然而然地遗忘;而另一方面,则是不太怀念故乡了吧。
故乡于我而言,竟不是那么熟悉,显得有一丝近乎冷血的漠然。
大凡中国之知识分子,对故乡无不有很深的感情,在各种不同文体的作品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作品加入了乡愁的味道,一种既苦涩又甜蜜的味道,一种苍凉之感。
李白应对皓皓明月,大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举一低两个简单至极的词汇,却包含了一位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一种相归却又无法归还的无可奈何,一位月下独赏,目光热切地诗人,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眼里。
余光中的《乡愁》,早已在海峡两岸传播。郁达夫的《故乡的秋》也是散文中的经典。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落泪。
一个又一个的在外的游子,用相同的音调在大声喊着故乡,叫着故乡,我要回来,故乡。
似乎中国人大凡都有思乡情结吧!不仅仅由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而被迫进行的不愿的分离,更是因为内心的难以割舍,所以如此多的作家,学者,词人都要提及故乡,思及故乡。由笔端诉说故乡。故乡在他们眼中显得迷离而又不可及。那是一个心灵栖息的绝佳之地,风土人情又构成了童年及中年等时间的全部记忆,记忆也许是一种随时间而逝去的消耗品,但思乡之情却不会消散,反而愈久愈浓,愈久愈烈,扎根于心,终生不灭。
我想,很多于外地的人都与我有同感。在如今通讯日益发展的社会,“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故乡的感觉越来越淡,可能唯一的不同就是,我于城市求学,彼于城市求生。故乡仅仅是一个区域或地点的代名词,一年只回两三次的临时旅店(我很庆幸自己要多于这个数字)。每次匆匆而归,又匆匆而去,留下的只但是只言片语和汽车的尾气而已。
在很多人的思想中,因日益发展的快速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完善,故乡已不是很多人所苦苦期盼的了,思乡之感早已被数量繁多的消息和聊天记录所占领,这就应叫做故乡的悲哀吧!无人问及,无人思及,只充当一个临时的落脚点,又立刻抛弃不用,毕竟不能像人一样,吐出几句怨言,只好忍受。